璀璨论坛 斑竹 唫 夢 誦 風文学天地原创作品 → 何谓以诗接驳远方·于慈江教授谈诗录


  共有3443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何谓以诗接驳远方·于慈江教授谈诗录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ymsf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8384 积分:88654 威望:0 精华:83 注册:2017/3/13 16:47:52
何谓以诗接驳远方·于慈江教授谈诗录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6/1 15:29:39 [只看该作者]

 

 

何谓以诗接驳远方·于慈江教授谈诗录

 

于慈江教授简介


于慈江,中国海洋大学名师工程讲座教授、一多诗歌中心主任。北大文学学士、硕士,美国雷鸟国际管理学院MBA,中国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北师大文学博士。诗人,译者,文学评论家,资深审读审译专家,资深通识教育工作者,“学人诵读”“炫耀式写作”理念倡导者兼资深诵读者。曾供职中国社科院外文所,曾任新东方人文教育研究院院长暨人文教育首席专家。
作为知名学者与诗评家,于慈江教授侧重中国现当代文学、百年中国新诗、现代经典诗歌汉译、当代汉语诗学,独树一帜于“朦胧诗”“新诗潮”研究,成果斐然于杨绛研究和诗教普及。学术论文《诗歌:出走与打起精神》《新诗的一种“宣叙调”》《朦胧诗与第三代诗:蜕变期的深刻律动》等发表于《文学评论》《世界文学》《外国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近年来致力于传统文化进校园、文学经典诵读等公益性诗歌活动,被誉为“集诗歌的写、译、析、诵、评、改、润于一身之两岸三地第一人”。


近日,于慈江教授围绕他自己的“以诗接驳远方”信念,笔谈对人生的所感与所悟、对诗的所思与所得——

1.   有自己最满意的诗吗?


没有。或者说,我正向它迂回,以一种无限企及的姿态。下面这首诗或值一观——


海盗归家

 

何时坐拥大海,这样守望

洞内外紫色水晶的质地

光线和暖,花色灿烂

表情俨如墨镜,亦庄亦幻

 

虫起虫落虫沉寂,不只梦

在走神,一捧掌纹逐浪

舒展,手心不再疼痛

满目花香鸟语风声,雨帘

如释如禅,总是结队而来

 

千年花木摇曳成谶,蜜蜂

或蜂鸟朝九晚五殷勤

如织如诉如歌,而一天

星星正躲在太阳幕后

挤眼的挤眼,偷懒的偷懒

 

天明天暗,潮涨潮落

鲜花由谁攀折,爱情由谁

倾诉,翠绿由谁

收割,歌声由谁应和

于慈江诵读于慈江《海盗归家》.mp3来自一多诗歌中心丨以诗接驳远方02:12


2.  何谓诗人最大的特质?


心怀童心与悲悯、家国与世界,既勇于怀疑又热爱生命,以深入或沉浸内心、与文字较劲为乐。真正的诗永远是接地气、有人味儿、给人以抚慰的。或者说,总得有人站出来拨开遮天的雾霾,让无边的光亮透进来。

3.  请谈谈您写诗的经历。


我的写诗始于中学时上台诵读,始于拿着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以及唐诗宋词为赋新诗强说愁。这一习惯后来在赴北大上大学和研究生后,在参与校园内外的诗评活动和诵读活动时得到自觉不自觉的强化,但鲜少形成文字,更无发表欲。


比较集中的爆发大致是三个时段:一是北大研究生毕业后去中国社科院外文所工作前后;二是在美国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和亚利桑那州凤凰城求学期间;三是从在新东方主持“慈航普读”诗歌专栏开始以迄晚近。


当然,除了为赋新诗强说愁的早期阶段,我主要是以写现代汉语新诗为主,近体诗写作只是偶一为之:


七律二首(于慈江)  


诗一 


适逢五月艳阳天,

一众同窗诵美篇。

敢以立言为盛事,

肯将啸聚付残年。

身呈摆柳姿舒俏,

口引悬河舌吐妍。

我劝诸君宜尽兴,

相期异日渺如烟。


 诗二 


倏然半百悲流水,

绿减黄添奈若何。

寂寂无声身孑孑,

萧萧有影树娑娑。

骥骐伏枥频昂首,

耆艾依篱每咏歌。

失意人生须洒脱,

莫由岁月自蹉跎。

于慈江诵读于慈江七律二首.mp3来自一多诗歌中心丨以诗接驳远方02:06

4.  您是哪种类型的诗人?


灵感兼苦吟型,有一搭没一搭型,愿意毕生向诗或文字致敬、却又从不以诗人自居型。

5.  诗人靠什么写出好诗?


我比较欣赏海子式的天才加勤奋、以命为诗加旺盛的企图心,也比较欣赏北岛式的愿意毕生与文字较劲加苦吟、以诗为命加不惮于特立独行地逆风而上。


之所以这么说,是想强调除了热爱加勤奋、多读加多写,写诗别无他法。

6.  性格对写诗有无影响?


看不出有什么直接关联。诗乃天成,诗神愿意光顾谁,似乎并不看性格如何。

7.  您觉得诗的价值何在?


在于温抚与抱慰,悦己兼利他;在于浸润情怀,提供精神视野与生存高度。

8.  您如何理解所谓诗意?


简单地说,就是为生活赋予味道、价值和意义,就是见证生命的诞生、盛放与萎落,就是为心灵提供憩所和栖居地……一首诗有了这些加持,就可说有了诗意。人的生活中不能没有诗和诗意。

9.  如何看明星或名人诗?


诗当然是指向未来、揭示希望和曙光的,诗也是立足当下、提示人文关怀的。另一方面,诗歌的世界也是一种生态的呈现,各花各色,良莠互衬。让时间和读者去自然地筛选,自己只管用心写自己的好了,不必过于分心他顾。

10.  您写诗对什么最看重?


首先当然是原创。其次是无意与他人争妍斗奇,而是用心沉淀和过滤生活所得,用心发掘属于自己的心灵结晶体。

11.  什么是您的写诗理念?


诚心正意地做个好人,有一搭没一搭、弥足勤奋地观察世情人心,写出感动自己、有益于他人的文字。拥抱诗歌就是甘居边缘,努力做一个有益于人群的好一点儿的人——有才华有情怀、纯净美好、心存大善与大爱。


12.  请定义您的诗歌风格。


没有也不关心统一的诗歌风格。随缘随性,有感而发,又不惮于随时修润。千诗千面。

13.  写诗之余您有何爱好?


户外活动,如慢跑、远足、暴走、垂钓、上山采野果,或领着自己的小丫头逛街、郊游;藏书、逛旧书摊和阅读。

14.  什么是您最感兴趣的?


睡到自然醒。发呆。美食。阅读。诵读。写作。教书。公益演讲。

15.  最不感兴趣的是什么?


与人勾心斗角。闲说家长里短。被闹钟吵醒。蹉跎生命。我有一首诗叫《拼盘》,其中有这么几句——“生活闹钟般冷酷无情/书籍森林般错落而立/我为何应命而起/我为何逗留不返”。

16.  您最想从事什么工作?


在大学教书,与学生交流;忙里偷闲写作,参与公益活动。或者说,活了小半辈子,只剩下两个念想:一是勤于笔耕,尽可能多地留下点可供人反复玩味的文字;二是把自己全部的质量、所有的光和热都倾注到年轻的学子身上,助力他们成为好一点儿的人与其说这涉及功德与传承,毋宁说既然好不容易来到这个世界,总得摔出一个响儿来,在注定普通的生活中,寻找一些目力可及的意义与价值。


17.  您的生活方式是什么?


低碳,随性,与人为善,与大自然同频。热爱户外活动与人群的闹热,又耐得住独处与阅读的专注与寂寞。

18.  您最喜欢的诗人是谁?


古今中外有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扎扎实实的作品悦目启世的所有经典诗人。不拘什么流派与渊源。

19.  您最喜欢的诗是哪些? 


古今中外被时间沉淀下来的扎扎实实的诗歌经典。常读常新。

20.  您最想具备什么诗才? 


采撷精神世界花果的能力,发掘心灵结晶的能力,与古今中外的美好灵魂对话与同行的能力,将常识或集体无意识转化为诗意和诗句的能力,可持久创作历久弥新的文字的能力……

21.  请问您通常如何写诗?


听凭灵感的召唤,随时记录心灵感应的点点滴滴。然后不断磋磨和反复养护,直至终篇。当然,偶尔也会写写命题作文。并不排斥压力也是成就好的文字的一个可观来源。

22.  您对初写诗者的忠告。


诗是灵感的产物,诗也是可以硬写的;要有谛听心灵之声和无边天籁的热情,要有采撷精神花朵和果实的欲望,更要有用文字和声音将这种谛听和采撷予以转化和呈现的持久恒心和坚韧。

23.  您最喜欢哪几种植物?


紫色的喇叭花或鸢尾花。开完花能结果的树木(于慈江《山海青岛》:“樱花的丛簇纷繁固然烂漫/桃花的花与果实却更让人喜欢”)。

24.  您最喜欢哪几种动物?


狗、马和大熊猫。

25.  您最喜欢哪几种食物?


那可太多了。我本人是一个杂食主义者,信奉营养均衡、不挑食,能吃的都愿意尝试:譬如,坚果(野榛子、野栗子、松子)、浆果(释迦果、鸡嗉子果、苹果蕉、野草莓和覆盆子)和野蘑菇(青头菇、鸡枞菌);譬如,鳝鱼、泥鳅、鳗鱼和蓝壳螃蟹;譬如,新疆红柳羊肉串、六盘水羊肉粉和东北冻梨……

26.  谈谈人工智能与诗歌。


谁都有当诗人的潜力和权利,智能机器人也不例外。至于谁能写出好诗,写出让人愿意读,特别是愿意经常读、反复读的好诗,却由不得自己了。

27.  请用三个词来描述您。


童心、自律和勤奋;善良、悲悯和毅力。

28.  请分享一句您的警句。


以诗接驳远方;或者,请不要随地吐痰(请用在厕所里处理其他排泄物的方式,处理你的痰喘!)。

29.  请谈谈诗与远方何在。


远方很远,远在天边和地平线,远在心田和不可测之间;远方不远,就在当下和眼前,就在花蕊和树巅。诗即远方,反之亦然。

30.  您如何定义诗或诗人?


诗或诗人的定义从来都多如牛毛,不胜枚举——套用一句人人耳熟能详的话,有一千个诗人,就有一千种诗或诗人定义。把关键词“诗人”置换成“人”,亦复如此。若非得问我,我自己一言以蔽之的看法是:诗是造物经由心灵赋予或凝成的一种结晶或结晶体;而诗人,无非是在孤寂而考验耐心的人生与文学旅程中,有幸发掘这一结晶的人。


记得我1997年曾写过一首《诗歌》,以诗论诗(20世纪80年代末,我和赵毅衡先生曾合编过《以诗论诗》诗集,北方文艺出版社1993年版),或许可视为对这一定义的诗化解读:


诗  歌


床前的诗行墨汁正干

是汗浆

还是泪水

我听得见盐巴沉淀

慢慢结晶的声音

 

关于纯洁爱情的盛典

总是失身于谣言

就像家乡的稻穗或荞麦

躲进流浪诗人的枕头

温暖无家可归的思想

 

人在手中的竿上

鱼在眼前的水里

一动一静之间

彼此就这样考验耐心

 

掉头而去的时候

一个身影似曾相识

遥远而来

于慈江诵读于慈江《诗歌》.mp3来自一多诗歌中心丨以诗接驳远方01:58

大概是2006年吧,在应邀为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刊《研究生论坛》撰写的《何谓文学或诗》里,我也曾欲擒故纵、无比迂回地这样谈论诗或文学:


“是的,文学是进退维谷,文学也是辗转反侧;文学是举重若轻,文学也是举轻若重;文学是苦笑,文学也是喜泪;文学是在野,文学也是当朝;文学是藏诸名山,文学也是口耳笔眼相传;文学是诚心正意,文学也是漫不经心……不是的,文学不是装腔做势(或虚张声势),文学也不是追赶潮头;文学不是故纸经典,文学也不是西式之乎者也;文学不是搜奇猎艳,文学也不是陈词滥调;文学不是巫师巫婆炫技弄巧,文学也不是清水池塘、节烈碧玉……但无论是与不是,文学或诗,都历史地、诗意地顽强呈现为人类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寄托或生存方式。承认也罢,不承认也罢。”


若向更早的时光回望,那么,在人民文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的我的自选诗集《漂移的岸》的代跋《诗,作为一种边缘情绪及其他》里,我也曾这般勉力界定所谓诗:


“诗是词汇的花朵,诗是言语的机锋;诗是酒,不宜多饮,少酌则健体怡性;诗是水,无处不在而又淡泊无迹;诗是如歌期许,诗是梦的失落;诗是少女、青春、玫瑰、爱情;诗是禅是悟是性是空是灵;诗是赤子之心的洁净,诗是美人迟暮的心情……没有诗歌,便没有了生活的那一份至为重要的趣味、雅致,所谓诗情画意,所谓灵魂独白或对话……人们是如此地需要那份从语言的无穷尽的玩味中渗透出来的、诗情画意的温抚以及花前月下眉眼漾笑的闲适,人们又是如此不可救药地在目的模糊的俗务中,忙碌得直不起腰来!诗,正像积木似面无表情的现代建筑边缘点缀的、那一小片一小片宝贵怡目的绿地一般,在命定的从未有过的轻忽之下,为保有人之为人的一点趣味,而坚守自己的‘边缘文化’位置。”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何谓以诗接驳远方·于慈江教授谈诗录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