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且不论上述重音的选择是否完全合理(有些可商榷),我们只探讨表达效果。
崔爽的这些重音,比较密集,而且表达到位、形式多样,就像文章中用黑体、加粗、彩色等方式突出显示文字一样,重音,就是声音中的加粗显示!
所以,好的说话状态,应该给你的声音,做一些“加粗显示”。
我上面所写的文字中,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有意”,另一个是“被表达为”,不知道大家留意没有?
前者是说主动意识,后者是说实际效果。
就是说,对于重音的表达,第一是要有主动意识,有意识地选择某几个词作为重音;第二是要有实际效果,要让人听出来某几个词被加重或突出表达了。
那么,我认为“成果”二字没有作为重音,是因为我没听到它被“加粗显示”;而这位网友为什么认为有呢?
为什么我们两个都在听,结论却截然相反呢?
我猜,他是看到的。
因为此处电视的画面上有字幕,字幕上,“成果”后面空了一格,容易让观众不自觉地在“成果”二字后脑补了一个停顿,所以误认为是做了重音处理了。
(当然,重音和停顿还不完全是一回事。虽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从声音的呈现方式上看,根本的原因在于,我们对重音的表达度的标准是不一样的。
现在,请你闭上眼再回听三遍,还觉得“成果”被表达为重音了吗?
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测。欢迎这位朋友继续探讨。
第二个要探讨的问题是:这一段话是“模仿”院士的口气,是“直接引语”。是不是“应该可以”?
该网友没说清楚“应该可以”什么,我猜测他是要说,应该可以“自然化、口语化”一些,语言表达技巧不必那么明显。
这其实也是个很有代表性的问题,它实际上是两个小问题:
1、我们在转述别人的话的时候,要不要“模仿”?
2、我们在追求口语化、自然表达的时候,要不要语言表达技巧?是不是越隐(bu)藏(yao)技巧,就越自然、越口语呢?
第一个小问题,我认为,除非是播讲小说,否则不要刻意模仿。主持人在转述时,即使是“直接引语”,也不能去扮演人物追求形似,而只需要传神即可。所谓传神,第一是意思明确,第二是语气准确。
要做到意思明确,当然得注意重音的表达;要语气准确,当然更得运用语言表达技巧。
上面的第二段视频,我们可以看到赵璐老师在“神似形不似”地模仿了一个小男孩说话,非常生动传神。绝对没有模仿孩子的音色!
第二个小问题,口语化、自然化和讲究语言表达技巧并不对立。同样是口语表达,我们观察一下生活中的实际情况,会发现,生活中有些人说话特别生动,意思表达特别明确;而另一些人就比较含糊,有时候需要你特别注意去细听才明白。
第一种人,其实是在日常口语中自发地讲究语言表达技巧的,表达时关注对方,所以容易听懂,沟通成本很低;第二种人是纯自我表达,多考虑自己,意思表达不是很清晰,沟通成本比较高。
那么,两种人其实都是自然表达,口语表达。你追求的口语,是哪一种呢?
我的看法是,都可以,但要根据你的目的来:
如果你以传递内容为目的,比如你想说服别人,就学第一种;如果你是塑造人物,在实际需要时,可以尝试第二种。
但作为主持人,我觉得,应该是第一种。
比如,对声音中一些关键的字和句做个“加粗显示”,就是最实用的技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