璀璨论坛 斑竹 唫 夢 誦 風文学天地片片碎语 → 超全的朗诵理论和技巧总结,赶快收藏吧~ 王苏:学会用声音和语言绘画


  共有3830人关注过本帖树形打印复制链接

主题:超全的朗诵理论和技巧总结,赶快收藏吧~ 王苏:学会用声音和语言绘画

帅哥哟,离线,有人找我吗?
ymsf
  1楼 博客 | 信息 | 搜索 | 邮箱 | 主页 | UC


加好友 发短信
等级:管理员 帖子:8382 积分:88634 威望:0 精华:83 注册:2017/3/13 16:47:52
超全的朗诵理论和技巧总结,赶快收藏吧~ 王苏:学会用声音和语言绘画  发帖心情 Post By:2021/3/29 8:15:25 [只看该作者]

 

 

超全的朗诵理论和技巧总结,赶快收藏吧~

 

 

什么是朗诵?朗诵中如何进行作品的艺术创作?朗诵中要运用哪些技巧?朗读和朗诵二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角度和总结,不一样的层次理解的深度也自然会产生不一样的高度。理论是什么?理论是方法和技巧的总结,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理解和能力层面的一套方法和技巧。不同层次、不同水平能力的人自然理解也不一样,那么适合自己的方法自然也略有不同。


朗诵,情感是主要推动力。朗诵者在表达这份情感和思想的时候,他是交织着理性和感性两个方面的,在纤细复杂的情感传导出来的过程里拿捏的分寸和节奏掌控力,就体现着一个朗诵者的创作层次和造诣深浅,这里面贯穿始终的是基本功和文化素养。


理论总结作为方向可以引导着我们少走弯路或者对基础的概念有更深入的认知,但理论只是理论,只有理论变成语言实践里可以被声音用到的东西它才有用。所有理论实践的总结的方法和方向,能够成为你简单易懂又可操作性强的技巧,才是它本身的价值。


今天的《声音的行者》上,我们精编了一期【朗诵”大家“说—超全的朗诵理论和技巧总结】以供朋友们学习参考和便于收藏。这些内容都来源于网络,要感谢这些传播者和分享内容的人,让我们有机会去聆听不同的声音,感受各位老师的风采,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不断提升自己。我们更要感谢这个百花齐放和、和而不同、开放和包容性更强的与时俱进的时代。


艺术作品—艺术家—艺术家族—社会;要了解一件艺术品,一个艺术家,一群艺术家,必须正确地设想他们所属的时代的精神和风俗概况,一层包裹着一层。这是著名的丹纳的《艺术哲学》所传导的思想和思维意识。表演艺术和语言艺术,其实也离不开这个阐述和审美范围。


最后,还是想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塑造艺术,而艺术的本身是“真我”。文化底蕴,精神追求,个人情怀,人生经历,情感输出,语言基本功,以及理论与实践结合下的示范能力,语言内质,语音美,还有章法都是优秀朗诵者必须具备的条件。因为,朗诵展现的是一个人,一个声音的综合素质!


——《声音的行者》小猪



姚锡娟:未成曲调先有情



来源于公众号:
有声语言艺术学2020年11月22日发布内容

音频选自《回眸一笑——姚锡娟艺术语言欣赏》专辑


 用心去读,感觉熟悉作品一切内在和外在的东西。如《致橡树》运用比拟、否定、递进的方法。

 读懂理解作品,对作品感情上的相知、相通。如《在诗歌的十字架上》感应训练、情绪记忆。

 把作者的情化为自己的情。想象力、信念感。“我心中有一幅流动的画,情随画生,调随情移,文字在走,画面流动起来”这就是内心视像。

 说人话,走人路。读东西,说是起点,也是终点。这是充满真情的境界。从开始到结束的说是质的飞跃。此“说"非彼“说”。

 语言要准确,语音要准确,基调要准确,杂学旁收。

 注意力集中,松而不懈。自然朴实是最高层次的美。

 情要真。真听、真看、真感觉。

 每次朗诵作品都要当作新的,老戏新唱,成戏生唱。


姚锡娟,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获中国话剧研究会 “金狮奖”;2007年获文化部80名优秀话剧工作者称号;2007年获中国广播学会颁发“演播艺术家”荣誉证书;2015年获广东省第二届文艺终身成就奖。2019年入选70年70人.杰出演播艺术家。



王苏:学会用声音和语言绘画

 


王苏老师说:“朗诵就是通过语言绘画的方式将纸上的语言用声音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听众与声音与画面的人物一同去感受一同去思索,品味温暖,阅读人生。”


她也告诉我们作为合格朗读者要掌握声音的基本“武器”,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快而不乱,慢而不断。


王苏老师—《用声音和语言绘画》”旨在以诵读的艺术形式为载体,发现语言之美丽、传递感动之力量、净化浮躁的心灵、塑造完善的人格。


用说话中的音量的大小、声调的高低、语速的快慢、力度的强弱,重音、停顿,还有类比、语势的变化来替代音符,要把你自己感受到的喜、怒、哀、乐、惊、恐、慌,用声音这支笔画出来,要画的立体,有层次,有变化,让每一个文字都富有生命,让文字灵动,让文字飞翔。声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声。


有的老师是理论强,示范一做就废。有的老师是示范强,理论一说都是人家说过的。王苏老师是难得的理论和示范兼具表达示范出来都很强又非常独到又有学术深度的!朗诵和朗读的区别是什么?王苏老师亲身给你示范,准确到位,画面感强,感受是特别直观和明显的。


有理论,有示范,通俗易懂,落地生根。让我们跟随王苏老师一起学习如何用“声音”这支笔将原作者优美的文字立体起来,用声音绘画。与王苏老师一起享受中国语言文字的美!


王苏,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教授,国家一级演员。“品读”工作室主持人,上海市朗诵协会副会长,上海语言文字测试中心特聘专家,配音演员、配音导演;获中华诵读联合会颁发的“第二届全国十大诵读艺术家”称号,声音传播艺术的推动者。



宋迎秋:打开舞台艺术提升朗诵水平的窗口


来源于公众号:
浙江省朗诵协会 2020年9月4日发布内容

 

 

王苏:学会用声音和语言绘画

https://mp.weixin.qq.com/s/CwroUunk4XO5JRZ-3NPNMg

 

赞马
臣说道:

真正的好马

马头就是王
要正要方
眼睛是丞相
要神要亮
脊背骨是将军
要硬要强
肚子是城池
要宽要张
四条腿是王的命令
要快要长
两耳像劈开的竹管
尖而刚
皮毛像太阳下的缎子
闪光亮
这样的马
不乱吃不乱动
骑上它
不狂奔不乱跑.


但是?
在宽阔无边的草地上?
它驰骋起来
?千里万里像风也似的飞过
?在它眼里
?没有不能到的地方?
这才是?
生死可以相托的?
好马??

 

 ------------------------------------------

 

七句感觉说出来(语气)

知道就说知道,
(对杀父仇人,
不知道就说不知道。
(时杀父仇人的妻子)
不要知道说不知道。
(对染父慨人的8岁儿子,
也不要不知道说知道。
(时间己的父桌)
要老老 实实,
(时自已的母亲)
实事求是,
(对自己8岁的弟弟)
做到真知道。
(对自己的爱人)

----------------------------------------
宋迎秋朗诵:我把最小的娃送上了战场
1。目前常用的舞台表现容易形成定式,但其实生活中常见的、舞台上少见的表演才是最可贵的,才更加亲切、真实,才更能打动人。

2。跟名家学习朗诵时不能单纯地模仿外在,而是应该由内到外,这样的朗诵才能在情理之中。

3。朗诵者跟观众的交流很重要,考虑观众的气息和节奏,通过朗诵者的语言,实现观众的理解,和观众同呼吸共命运,共同完成朗诵艺术。

4。同一个作品的同台朗诵者需要去掉自我表现的成分,化为同一个人,相辅相成,一起完成作品。


宋迎秋国家一级演员、浙江省朗诵协会副会长,历任浙江话剧团副团长、艺术总监等,曾获第五届中国话剧金狮奖表演奖、全国戏剧文化奖?话剧金狮奖经营管理奖,多次获浙江省戏剧节优秀表演奖,是浙江省在戏剧和影视两个领域都颇有成就的演员。

媒体人杨浪是朗诵发烧友,有一天深夜,他在朋友圈发布了一个自己的朗诵作品,内容是活跃于上世纪70年代的诗人食指写的《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没想到引起了不少共鸣。

中央电视台主持人董浩就是其中之一。他听完杨浪的朗诵,激动之下,一连给杨浪发去20条微信语音,每条都说满了60秒。除了表达自己对朗诵的看法,董浩激动的另一个原因是,他觉得这可能是一个可以谈论“如何澄清朗诵艺术”的对象。

那段时间,恰逢董卿和她策划主持的“朗读者”在社交媒体引发了大量讨论。在这些声音当中,董浩和杨浪都发现,人们对朗诵其实有不少误解。二人一商量,觉得不如把远在上海的配音艺术家乔榛请到北京,三人进行一场圆桌会谈。这场发生在与朗诵关系十分密切的三个人之间的会谈,一口气进行了四个小时。

乔榛把那种嘶吼式表演称作“朗诵里的烟火气”,在他看来,有些朗诵表演者,的确拥有很好的声音条件和技巧,假若参加比赛,还是那种一定能进决赛的。“但真正的朗诵艺术,还须得心怀澄澈,不能只表现自己的技巧,而是要投入创作。”

董浩认为相较于相声、评书等这些语言表达艺术,它“接近人类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对人的影响,是最直接的”。

杨浪觉得对方说到了朗诵今天面对的最大痛处,即旧时代感过于强烈。因为许多人对朗诵的印象,仍然停留在上个世纪,参考的朗诵要点,依然是“摆开架势,字正腔圆”。



赵兵:朗诵的技巧与情感



朗诵的技巧


朗诵的情感


朗诵,是语言的艺术,是体验的艺术。作为一种以语言为载体的文艺形式,朗诵有其独特的艺术欣赏价值、良好的文化传播效应和突出的精神美育功能。


为普及开展朗诵艺术活动,提高市民素质、塑造城市精神,上海图书馆特邀著名朗诵艺术家赵兵带您走进“朗诵”。

讲座主要讲授朗诵艺术一些基本要求(内部技巧):如何对作品加深理解,将作品的内容化为自己的思想,做到言必由衷;如何丰富自己的想象使言语绘声绘色,做到言必有物;如何加强朗诵时的情感,使作品更加感人,做到言必有情;在演出时调整自己的创作状态,使自己的朗诵水平得到充分地发挥,做到言不失态。
?????


上戏赵兵老师谈朗诵选材 
——————文章摘自艺通网

我说从选材开始,好作品太多了,首先我要说选择你们最喜欢的作品。


你一看这篇作品就打动你了,就感染过你了,你有欲望把这篇作品介绍给别人听,这样的作品最好。当然了,这里面还要注意篇幅不要太长,考试的时候不可能给你很长的时间让你朗诵的。每一个同学给你5、6分钟那是太多太多了,没有那么多时间的,所以我建议大家在选材的时候呢最好选三五百字的。当然我说短也不能够太短,唐诗五言诗几秒钟过去了,老师还没听明白呢就结束了,这样你的才能就体现不出来了。



那么说到古典诗词可以不可以选呢?这是体裁问题,说到古典诗词确实有大量文学瑰宝,适合朗诵的作品也是很多的,但是在朗诵当中我觉得它是比较难于驾驭的一种文学形式。因为我觉得你们还比较年青,没有受到过专业训练,往往会弄巧成拙。当然如果你的朗诵水平很好,又有名师指点,那就另当别论了。


我觉得选小散文、诗歌、小寓言、小说片段、话剧独白都是可以的,但是我希望大家注意的要有这么几点:

 

第一点就是我刚才说过的选你们最喜爱的作品,有欲望读的作品,而且再加一点就是最适合你朗诵的作品。比如说我曾将朗诵过一篇诗叫《中国最高爱情方式》第一句话说出来就不适合年轻人说。比如说:“我爱她,爱了六十年。”年轻人这么一说就是反效果了。男同学不太适合选《致橡树》啊,这篇作品还是很有名的一首诗了,舒婷的,适合女同志。男同学肯定是不适合的。男同学说我来读余光中的《乡愁》,《乡愁》里面有一句啊,“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你说女同学读就不合适了。就是适合你的,而且最好适合你的个性的,这点比较好。


第二点就是要选一听就要听明白的,有些个作品必须反复地读它,反复地进行深入理解,不断你才慢慢领会它的意思。朗诵的时候可就不行了,朗诵只能朗诵一遍,所以最好能够一遍就让人听懂,不要让听众难以理解。



第三点选比较上口的,有些作品虽然在纸上看还可以,但是它不上口,甚至有的地方有些拗口,影响我们的表达。嘴上就像说绕口令那么说实在是太难过了,所以要找很上口的。


赵兵,1962年中央戏剧学院毕业后任教于上海戏剧学院。在语言艺术与戏剧教育方面经验丰富、造诣颇深。四十余年的辛勤耕耘,学生遍布全国及海内外,其中如童自荣、潘虹、陈红、王洛勇等都在艺术上取得了很大成绩。著作有《朗诵基础知识讲讲座》、《朗诵艺术》、《朗诵艺术创造》及一系列艺术语言与戏剧教学方面的论文。曾获教育部、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教学奖。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刘骏:浅说朗读与朗诵


点击进入:浅说朗读与朗诵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见到或使用朗读或朗诵这种语言表达方式。那么到底什么是朗读?什么又是朗诵?二者之间有哪些异同?我们又该怎样去朗读或朗诵呢?

其实,无论朗读还是朗诵,无非是指人们把书面语言变成口头语言的一种创作活动。虽然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和朗诵的解释略有不同,但有一点却是一致的,那就是二者都是通过有声语言来实现的。

一般地说,不同的有声语言样式是由不同的文体形式、艺术形式决定的。京剧用念白的方式,新闻用播报的方式,文告用宣读的方式,评书用播讲的方式,诗歌、散文用朗诵的方式等等。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把那些将书报、文章等转换为有声语言的口语表达方式称之为朗读,或者称之为念读;对那些将诗歌、散文等文学性强的作品转换为有声语言的口语表达方式称之为朗诵。显然,把文字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不能不考虑文字语言本身固有的特点。同时,文字作品的体裁也对其转换为有声语言的方式有一定制约。比如:公文、法律条款、介绍语、说明文等,用朗诵方式来表达显然是不合适的。而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如果仅仅靠朗读来表现,也很难适应其作品的文学内涵和艺术要求。

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朗读或朗诵呢?简单地说,把一篇文字作品变成有声语言作品,需要通过“认知理解”和“声音表达”这两个阶段来完成。

首先,对文字作品的认知理解是我们朗读或朗诵的前提和基础。我们朗读或朗诵依据的是书面语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无论是诗歌、散文或是不同文体的文章,都经过作者的精心推敲、整理、修饰和润色,它们在遣词造句、语法修辞、谋篇布局等方面凝聚了作者的情感和智慧。把这样的文字作品,通过我们的朗读或朗诵转换成有声语言的声音作品,需要我们准确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和情感基调,通过我们的内心感受进行二次创作,并且将其升华为强烈的播讲愿望,从而为我们下一步的有声语言表达提供充分、具体的依据。

我一直这样认为,没有准确地理解,就不会有准确地表达。比如著名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这篇作品,如果朗诵者不了解其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创作意图,对橡树、木棉作为一种植物的基本属性没有具体、形象的认知,怎么能准确理解“木棉”在诗中的象征意义?怎么能想象出“我有我红硕的花朵”的木棉,深情、自信地站在“你有你的铜枝铁干”的橡树身旁是怎样的景致?作者蕴涵其中的情感和诗歌所描绘的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又靠什么去设计和处理呢?

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郑板桥先生描述的从“眼中之竹”到“胸中之竹”再到“手中之竹”的画竹的三个阶段,形象地阐述了艺术创作的规律与过程。同样,朗读与朗诵的创作过程也与之同理。

 其次,“声音表达”是朗读或朗诵者将其对文字作品的认知理解行之于声的二度创作。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我们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技巧。这些所谓的技巧是一些没有感情的技术手段,它们需要依附于文字作品的语意、写作方法和语气的变化来实现。文字作品中陈述、疑问、祈使的句式,承接、转折、递进的关系,层次、段落的开始、结束,甚至标点符号的使用,都给我们使用停、连、重音、节奏等技巧做了鲜明的提示和要求。至于作者在文字作品中蕴涵的内在语、对不同事物的寓意、象征和对不同情感的表露与宣泄等,则对我们使用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有声语言表达中,语气的使用是十分重要的,可以说语气是有声语言表达的灵魂所在。语气是指说话人在情感支配下的声音形式或声音外壳。朗读或朗诵是用声音表达意义、描绘形象的。我们的声音好比画家笔下的线条,粗、细、曲、直,表现不同的事物和力度;我们的语气好比画家的染料,浓、淡、明、暗,表现不同的气氛和情感。文字作品中的叙述语言、人物的对话语言、内心语言,一个场景的结束与下一个场景的开始,人物的形象、动作及表现出的喜怒哀乐,都要靠有声语言的语气变化来区分和表述。

另外,在长期的朗读、朗诵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要想准确地表达一篇文字作品,除了需要一定的分析、理解能力和过硬的语言表达技能之外,使自己迅速融入作品情境并获得与之相应的感受能力,也是十分重要的。这种能力只有通过不断学习积累和反复实践才能获得。

总之,朗读不是表演艺术,它不能随心所欲地做华而不实的夸张性表述。依据作品、准确表达、朴素无华,才是朗读的特点所在。朗诵则是赋有艺术表现力的语言表达形式,它对作品的表达往往需要较为充分的艺术处理手段和夸张式的艺术渲染。一些在舞台上的朗诵,更是增加了许多表演因素,以获得强烈的舞台效果。但无论朗读还是朗诵,其唯一的目的是让听众在我们的声音和情感的带领下,共同沉浸在作品营造的氛围里,从中感知作品的思想内容,得到愉悦和享受。那种游离于作品内容之上,突出自我、装腔作势的表演,是朗读和朗诵的大忌。

以上是我结合从事播音工作和部分朗诵实践的体会,对朗读与朗诵所做的简单、粗浅的解释。如有观点、论述的偏颇,还望同路人及时指出,以求真谛。


无论对朗读或朗诵概念的理解还是对一篇作品的理解,那些对最基本概念的解释和对具体事物细节描述是要必须弄清的。由它生发出的感受和表达才可能是准确的。


在良莠不齐的一个大环境下,正本清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付出努力,不断学习和思考。唯有如此,技术和技艺才能不断突破,认知和格局才能更进一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21/3/29 12:33:32编辑过]

  单帖管理 | 引用 | 回复 回到顶部

返回版面帖子列表

超全的朗诵理论和技巧总结,赶快收藏吧~ 王苏:学会用声音和语言绘画








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