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老人们会在主观层面意识到自己的确已经老了,并形成一种强烈的衰老感(Senility)。这种衰老感包括了身体层面:行动迟缓、反应能力变慢、头发变白、牙齿脱落等等。精神层面:一种迟暮的感觉,总是被特殊对待,被冠以特殊的称呼,比如老人家。
国外有人发明了老人服( Mobilistrictor),帮助那些四肢健全的年轻人提前体验衰老的感觉,提前感受衰老带来的各种痛苦。图片为美国的一名记者简·福莱尔的体验。她试图尝试穿着老人服从椅子上站起来,结果相当困难。
她说道:我戴上了护目镜,上面满是划痕,我的袜子里面全是大理石,我感觉寸步难行,起身都困难,这是一场噩梦,我的四肢不听使唤,眼睛也看不见,而我挣脱不了。或许,这是最切实的衰老体验。
心理学上认为衰老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它主要与三个方面有关:身心状态的改变、能力的改变、社会和家庭地位的改变。
从表面上进行分析,人到七十岁,心态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热情高涨到平淡如水,从满腔热血到无能为力,所以,七十岁阶段是精神世界的重大转折点。在感知力迅速下降的情况下,心理随着身体发生改变,“越老越不中用”的想法总是在脑海回荡。
此外,周围人对自己称谓也在发生变化。再加上家庭地位的改变,朋友、长辈的相继离去,种种因素带给老人的是沉重的衰老感,以及“我已经老了”的心理暗示。
这个世界不会因为你的衰老而跟着止步不前,相反,新事物不断出现,“代沟”也在此时出现。老人们会觉得自己被世界淘汰了,内心不禁会感到孤独、寂寞、空虚、无聊。但这种心理会加快衰老,譬如,长时间的压力会使血压升高,使患上心脏类疾病的概率大大升高。当今社会,老人们社会适应能力不好,生活中也时有发生,当相爱的老夫妻有一人离世后,老伴不久也跟着去了。
70岁老人骤然逝去,经分析,与家庭地位的变化、不再被“需要”有很大关系。当今社会,60岁前,一个人是家里主干位置,是主要经济来源和领导者,是被依靠的大树。但在60岁之后,家庭地位发生改变,从主干到边缘角色,从被依靠到依靠他人,老人们难以接受这种落差,因为,我们不希望成为别人的“累赘”。
心理学上认为,被需要的人在帮助别人时,能够获得更多的快乐和幸福。而70岁左右的高龄老人只能劳烦别人,因此,他们往往充满了愧疚与自责,他们深深地感到自己失去了价值,不在被“需要”了。
同时,还有一个原因是传统思想被排斥。随着生活质量的飞速提高,很多传统习惯基本上被舍弃。譬如:”门当户对”、“女子无才便是德” 。以至于老人们觉得自己所作所为都是错的,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存在着错误,导致心理问题加重。
有些名句延续至今,经时代的沉淀,它有其自身的道理。譬如: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除去自然因素造成的老人离世,老人们最需要的是儿女的陪伴。
对于我们人类来说,大脑和思想是生命的重要部分,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要重要的多,如果老人的心理问题能得到及时解决,平均寿命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