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璀璨论坛 斑竹 唫 夢 誦 風 (http://bjcuican.com/index.asp) -- 社活动 (http://bjcuican.com/list.asp?boardid=78) ---- 清华生人,清华人生 原创: 老唐 (http://bjcuican.com/dispbbs.asp?boardid=78&id=1995) |
-- 作者:ymsf -- 发布时间:2018/10/9 21:20:35 -- 清华生人,清华人生 原创: 老唐 清华生人,清华人生 2017-02-18
近春园餐厅在此宾馆内
常会听到初相识的人问“您哪儿生人?”其实就是问您在哪儿出生,一般来说,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差不多都以省籍为答案,比如说,我北京生人,我山西生人之类,若问的人想知道更具体的地方,他会继续追问,北京哪儿呀?山西哪儿呀?答者才告以更具体的地方,除了找工作的面试,一般也就到县这一级,若是旅途上陌路相识,问的人也不会深究,答的人尽量模糊也是安全自保之道。
汪峰唱的《北京,北京》那首歌里面有句声嘶力竭的一段歌词“我在这里欢笑,我在这里哭泣,我在这里活着,也将在这儿死去…北京,北京”,生活的地点可以自己选择,死去的地点大约也可以自己选择,但是自己确实无法选择在哪里出生。有这么一些人,没有经过自主选择就出生在了清华大学里面,可以说,他们是清华大学的原住民。
清华大学之大,生活设施之完善,不仅允许“你在这里活着,在这儿死去”.,甚至一度允许你在这里出生,在这里告别人生,总之,从出生到辞世,似乎除了火化之外,一生之所需,在清华园内大约都可以得到解决。
此楼曾是校医院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校医院是有产科的,而且产科的大夫的专业水平很高。那时交通还不甚方便,产妇们宁可在清华校医院迎接自己婴儿的第一声啼哭。
清朝咸丰和他弟弟奕宗大概是第一批清华原住民,第二批原住民大概是杨振宁,宗璞他们这些人,这两批原住民一来人数不多,二来未必出生在在清华园内。若以出生在清华大学内为标准,大概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这半个世纪出生在清华大学内的人才是真正的原住民,这半个世纪出生的人,大约可以分为两代人,第一代是50后和60后,第二代则是他们的子女,当然这里面两代均在清华出生的毕竟是少数。最早校医院位于西体育馆的南侧,文革时校医院搬到荷花池北岸的老生物楼,那里是七,八十年代在清华出生的那批人的准确出生地,可以精确在十米以内,可惜,最后一位产科大夫退休后,清华校医院取消了产科,最后一批在在清华出生的人,现在他们大概应该是三十岁左右的人了,堪称“生在清华”绝版的一代。
有点黑色幽默色彩的是,产科取消了之后,清华大学校医院增建了一间告别厅,毕竟清华大学是百年名校了,即使是1949年时的教职员工,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也都到了古稀之年了,纷纷凋零也是不能抗拒的自然规律,这告别厅也可以说是应时而建。告别厅离那老生物楼不过数百米之遥,可以想见,当时在老生物楼出生的那一代人之中,必然会有考上清华,工作在清华,在清华终老的人,如果将来又在清华告别厅启程去天国的话,那这一生可谓叶落归根了,若把一生中走过的路计算一下,以清华老生物楼为原点,以东为正西为负,南为正,北为负,东西南北加减之后一抵消,基本没走出几百米,一生中坐飞机上天,到海洋潜水,高低一抵消,这海拔基本既没有升高也没有降低。所以说叶落归根的作法有一定的道理,就是把一个人的一生行走的远近高低基本归零,也意味着人的一生就此归零了。
说完了在清华出世,在清华辞世的事情后,该说说这两者之间的过程了,这个漫长既短暂的过程,在清华能够得到全程的后勤保障。一般而言20岁之前觉得人生是漫长的,60岁之后觉得人生如此短暂,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来日无多。
清华幼儿园,绝对是北京市最好的幼儿园之一,最早这幼儿园在甲所,和校领导的工作环境几乎完全一致,后来虽然南迁到现在的位置,但师资,房屋,设施陆续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孩子能进清华幼儿园,基本就有了初期教育,安全,健康成长的保障。清华幼儿园为了控制人数,一度把入园资格限制在父母有一方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子女,简称二代,也就是说,户口在清华只是能进清华幼儿园的必要条件,并不是能进清华幼儿园的充分条件。这个规定遭到了父母不在清华工作但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有人在清华大学工作的家庭强烈反对,因为大多数有了孩子的年轻父母,都会回忆起自己小时候从父母那里得到的呵护,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得到他们的呵护,顺便给自己的父母提供含饴弄孙之乐,带着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共同生活一段,这在清华大学被称为三代。经过这批三代儿童的父辈,爷爷辈的强烈抗争,目前三代的第一胎可以进入清华幼儿园了。
从幼儿园可以直升清华附小,清华附小的条件就不必多说了,上世纪六十年代附小有儿童冰球队,居然战胜过八大院校留学生成人联队,全套的服装护具,至少在冰上运动这一项体育教育方面超越全国小学半个世纪。
附小毕业了,考附中是个坎儿,考高中又是个坎儿了,考不上的话,在清华活一辈子的梦想到此中断,若考上了,高考就是最大的坎儿了,若跃过了清华大学录取分数线,在清华活一辈子的梦想就可以延续下去了,之后,考清华大学研究生,留校任教,或留校工作就能过一辈子宁静的校园生活了。当然了,现在清华大学里有许多各种各样的工作岗位,考不上清华大学也有可能在清华工作。
上大学的时候,应该是选择人生伴侣最好的时间段,清华不乏花前月下,林间小径,映日荷花,沿河垂柳,小桥残雪,疏竹月影,湖边座椅,亭台水榭;还有音乐厅,电影院,咖啡馆都是恋人相约的好去处,若俩人都比较高调,郎才女貌,夏天在大礼堂前的大草坪上席地而坐,也是一道风景。
花前月下只是人生很短暂的一段时光,甚至可以说花前月下的美好只是为了让男女双方忘记生活中的琐碎,忘掉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烦恼,是把人们诱入婚姻围城的炫目假象。短暂的欢愉之后,婚礼基本上就是告别轻松愉快相恋生活的一个仪式了。婚礼可以在荷花池畔的近春园餐厅举办,那个餐厅的大厅坐北朝南有个半弧形的小舞台,大厅里摆个十几张圆桌没有问题,请位教授主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餐后步出近春园宾馆正门,阳光正好把荷花池水榭涂满金色的阳光,若是荷花盛开之时以荷花池为背景,照一张婚纱照,必有香远益清的效果。
婚礼后就要面对日常的柴米油盐酱醋茶。不过在清华大学里面生活,相对要容易对付一些,若是只喝白开水的话,柴米油盐酱醋茶都可以不必买,就一日三餐而言,理论上说,完全可以在食堂解决,清华有太多的食堂了,仅为教工服务的食堂就有一员工,公寓食堂,南区食堂,西北小区食堂,荷清园食堂,还有万人大食堂,记得还有一个回民食堂。提供的主副食品种繁多,如果没有口味偏好的话,一个月可以保证顿顿都不重样,好吃不贵。
以公寓食堂为例,最里面有餐厅区,点菜服务付款和社会上的餐厅并无二致,只是不提供发票而已,家里来了客人,到这个地方招待一餐,对不熟悉院校生活的亲友来说,也比较有特色,可以向客人吹吹此乃学府菜系,吹吹这个餐厅已经有超过半个世纪的历史了,这儿的就餐环境虽然比不了近春园餐厅,熙春园餐厅,甲所餐厅三大校内直接人民币付款的餐厅,但菜色不差,公寓餐厅很有些拿手菜,早期的时候,有叉烧肉,滑溜里脊,菠萝古老肉,现在有葱烧鲈鱼等。既然说到了三大餐厅,也不由地想起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时的招待餐厅,哪儿有几个招牌菜味道真是好极了,红烧肚档,红烧鳗鱼段,响油鳝糊,清蒸狮子头。
熙春园餐厅门前的熙春路大约是清华园和近春园的分界线
公寓食堂的主食区供应刚出屉的馒头,花卷,佛手,发糕等,常常可以看到一下子买20多个佛手,花卷的人。挨着主食区是炒菜米饭区,相邻的健康无糖精品菜,精品菜的北侧是时尚的干锅系列,这是东侧,在西侧有盖浇饭,西北面,肉夹馍,打卤面,云南的过桥米线,西南角售卖各种冷荤凉菜,各种饮料,酸奶;在公寓食堂进门处西侧,瓦罐煲汤区,适合广东口味,这地方还有个二楼,二楼上供应水饺,肉饼,曾经是现包现煮。总之公寓食堂荟萃南北风味,无论您从东西南北来,都可以找到适口的饭菜。在这儿吃饭,也不用自己带餐具,吃好了,把餐盘送到门口收盘处,就可以走人了。门口还设了老年车坡道。不过因为年头太久远,门脸有点苍老,太不上像了,只好照片欠奉了。
甲所餐厅在甲所里面
完全不在家里做饭吃的人,不是太懒就是太忙,大多数人还是不能免俗的。为了满足教职员工的在家开伙的需要,改革开放之初,刘达主持校政的时候,在照澜院设立了农贸市场,这在当时可是件大事,杨成武上将还前来视察,大概没有事先通知,那天看见年过花甲的刘达步行急匆匆地赶去迎接杨成武,似乎俩人是老相识,杨成武站在农贸市场的门口笑盈盈地和急步赶来的刘达打招呼,说:小刘,慢点走,慢点走。这称呼体现出两位的资历深浅之不同。这个市场至今还延续着那时的叫法--农贸市场,一是管理比较好,二是因为都是回头客的生意,三是对面的超市里也卖一些与农贸相同的东西,存在着竞争对手,所以农贸的蔬菜水果,鸡鸭鱼肉等,切面馒头饺子皮都比较新鲜。
照澜院农贸中心
照澜院的商业中心,大约也有80多年的历史了吧。和上世纪七十年代不同的是,这里多出了几家银行,建设银行,北京银行和工商银行在这里都有营业厅,还多了一家同仁堂药店,钱多了就买药有其内在的逻辑。无巧不成书,在清华附中的北边,西北小区的西侧,同仁堂药店也与建设银行的营业厅为邻,这营业厅似乎是从照澜院搬过去的。
邮局早就从二校门东侧的一个小院落搬过来了,扩张得很大,从二校门往南走,在南头的高台上几乎都是邮局的地盘。大概清华里天南地北的人太多,莘莘学子,慈母牵念,免不了大小邮包,各地特产,纷纷寄往清华大学邮局,每年寄往各地的高考录取通知书大概也从此邮局寄出。
照澜院南侧原来有家挺火的新华书店,不知何时关张了,百货商场的西北角原来也有个书店现在也没了踪影,邮局二楼那个书店也把图书撤架了,可见纸媒图书江河日下,套用蒋南翔校长一句名言的句型,清华之大,再也容不下一家书店了。
照澜院11号院正对着路口,院里的正房原来是修手表和眼镜的,屋里一圈玻璃柜台,东西厢房是他们修东西的工作间,记得有老少两位师徒,可能还有位女师傅,修表时,一只眼睛上利用上下眼眶夹着一个专用小放大镜,看着就特专业。院里似还有个理发馆,现在都撤了。唯一没有改变的应该是日用杂品商店,依然经营日用杂品,但增加了些别的品种。日杂商店的南侧,有家延吉冷面馆,一度很火,不知为何也关了,原址改为清华街道的一个办公机构了。上世纪80年代时,领结婚证必须去清华街道领。
清华大学不仅是所大学,也是个社会。不仅提供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博士后的全程教育,也曾提供从出生到辞世这个过程所需要的各种商品和服务。除了教室和实验室,这里也有医院,邮局,银行,街道办事处,派出所,有超市,也有农贸,有宾馆餐厅,也有食堂,西边有西湖游泳池,东边有室内游泳馆,西有西大操场西体育馆,东有东大操场东体育馆,甚至还有校内巴士,分外环线和内环线,车钱不找零。
外环线巴士首站在清华西门内,向东到西湖游泳池向北拐,沿着荷花池的杨柳岸,路过校医院对面的牡丹园,右边可以看到建于1931年的老生物馆,过桥后左边就是告别厅了,告别厅北侧是新建的医学院,建于1931年的天文台雄峙在东边的小山丘之上,若小山丘上再多些常青松柏,就更有庄严肃穆的感觉了。天文台的东侧是新建的理科楼,外环线巴士过了天文台到清华西北门向东拐,之后左侧是化学馆,右侧是理科楼,再向东就是西体育馆和西大操场了,左侧则有上世纪30年代建成明斋,善斋等,过了西大操场之后,这车就左拐向北,到电厂大门后右拐向东,之后就是学生宿舍区,到主楼门后,过9003大楼前,穿过南北主干道向西进入教工生活区,在熙春路和清华路的交叉口,就是停车场的路口,左拐向西又回到清华西门内的首发站了,这一圈大约得开个半小时。
有些人在清华出生,但成年后离开了清华;有些人在边疆出生却考入清华;有些人在清华生活直到终老,但却不是清华编制;有些人既没有生在清华,也没有在清华终老,但他们在清华校史上留下了自己的姓名;还有些极少数的幸运儿,他们在清华出生,从清华幼儿园,清华附小,清华附中一直考入清华大学,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一个台阶都不差,之后讲师,副教授,教授,可谓直上青天;也有的子孙三代都从清华大学毕业,可谓诗书继世长,自称三青团。
今日之清华大学,既是大师之清华,也是大家之清华。多少人在这里欢笑,也曾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活着,也将在这儿离去。但清华大学之所以为清华大学,正如梅贻琦先生那句言简意赅的至理名言所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乃有大师之谓也”。
之前在《老唐游记》中已经发表的相关文章有:《一轮明月,两处荷香》《清华忆旧》《清华大学的校门和道路》《清华大学之地势坤》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8-10-9 21:21:10编辑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