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本方式查看主题 - 璀璨论坛 斑竹 唫 夢 誦 風 (http://bjcuican.com/index.asp) -- 视频专版 -----网络搜索链接 (http://bjcuican.com/list.asp?boardid=68) ---- 有料│听上海戏剧学院王苏教授讲《学会用声音和语言绘画》 (http://bjcuican.com/dispbbs.asp?boardid=68&id=2057) |
-- 作者:ymsf -- 发布时间:2018/10/28 17:28:09 -- 有料│听上海戏剧学院王苏教授讲《学会用声音和语言绘画》 有料│听上海戏剧学院王苏教授讲《学会用声音和语言绘画》
主讲:上海戏剧学院教授---王苏
王苏老师说:“朗诵就是通过语言绘画的方式将纸上的语言用声音的方式展示出来,让听众与声音与画面的人物一同去感受一同去思索,品味温暖,阅读人生。”
王苏老师说,文字通过声音来传递情感,文字只占10%,还有50%是通过语气语调来传递,还有40%是通过面部表情和眼神来传递。
不过要注意,以上规律是基于舞台朗诵而言,不适用于电视机前,也不完全适用于朗读或播音。 朗诵朗读,欣赏的途径主要有三:1、舞台;2、电视前;2、广播或其它听觉媒体。 三者的接受特征是不一样的。比如广播里听朗诵,看不到朗读者的动作、表情和眼神,声音就是100%的主角了;电视里看朗诵,就是完整的视觉和听觉,还有字幕在分散接受者的注意力;而欣赏舞台朗诵,则有最佳的音响效果,但还有身边观众的影响和干扰因素,舞台远近(坐后排的看不清演员表情),又有所不同。 我做惯了广播电视,虽然这几年推广有声阅读的经历,让我跳出广播电视,更多地从朗读朗诵者的角度思考,但王苏老师对于朗诵“40%”的比例是“面部表情和眼神”的说法,还是给我很大启示。
王苏老师说,声音的基本武器包括:1、音量的大小;2、声调的高低;3、语速的快慢;4、力度的强弱。
这个也和播音学中讲的声音的四种属性(即我讲的声音的4种武器)有所不同。四种属性是从物理层面来看的,体系完整;王老师的4种基本武器,是从表现方式或感受看的,侧重于心理层面。这两种说法,第一不要混为一谈,第二可以综合采纳。
王苏老师说:重音,有慢读、轻读、颤读、气声读。好几个重音,要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停顿,分两种,一种是标点符号的停顿;另一种是情感的停顿。人们讲自己的故事,常常有情感的停顿;但读别人的文字,往往只剩下标点符号的停顿。好的表达,是超越标点符号的停顿。
掌握重音和停连是有声语言表达的最基本的技巧,但这两个技巧知道容易做到难:第一需要精准地确定重音和停连的位置;第二需要用合适的表现方式把重音和停连精确表达出来。还有个更大的障碍,就是人们在生活中说话,重音和停连多数是对的,可一拿起别人的稿子读,就常常找不着方向了。这个技巧,确实是需要大量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光知道,没用。
没有大量的思考和实践,这两点只能流于空谈。我花了一年时间,一天不落讲了365讲的《每日精读60秒》,就是通过大量的实例来解决不知道和知道做不到的难题。效果出乎意料,认真跟下来的同学都得到了非常大的提高,确实验证了从量变到质变,是学习的必由之路。
1、上行:小孩、幼儿、动物;小、轻、短薄的物件;愉悦、欢快的、高兴的、兴奋的、惊喜的情绪。 2、平行:中青年人。比小的大一些,重一些、沉一些。平静、客观、冷静的情绪。 3、下行:中老年人。更大更重更沉颜色更深;沮丧的、悲哀的、沉痛的情绪。
语势,在播音学中,属于7大语言技巧中“语气”的范畴,播音学讲语势是5+1,一共6种,王苏老师这里是3种。也是角度不同造成的。播音学讲的更细,也是侧重物理层面,优点是全面细致,缺点是实践中不好掌握;王苏老师讲的侧重于心理层面和形象画面,优点是比较具体、容易把握。结合两种思路的优点,会让我们掌握得更全面。
好,以上是简单的解说。更多内容,还是看王苏老师这长达110分钟的公开课吧,真的超级精彩!
说实话,我很惊讶我的理念与王苏老师的课有非常多相似之处。因为我是侧重朗读朗诵的角度,不同于播音和表演,有不少观点自以为独树一帜;看了这堂课我才发现,居然与王苏老师的讲座有如此多的异曲同工之处。不由得感叹知音难求,实属获益良多!
第一段是电视节目中朗诵《那一声爹》。
最后还可以思考一下,这一段如果是在话筒前呢?比如广播里或微信公众号里纯听,应该怎样表达呢?
高昂 中华文化促进会朗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全民悦读全国联盟常务副秘书长 山西省朗诵艺术协会常务副秘书长 懂点技术懂点节目也懂点播音 传统媒体资深从业者 爱说真话、实话、大白话 本平台创办人 面。
好,以上是简单的解说。更多内容,还是看王苏老师这长达110分钟的公开课吧,真的超级精彩! 说实话,我很惊讶我的理念与王苏老师的课有非常多相似之处。因为我是侧重朗读朗诵的角度,不同于播音和表演,有不少观点自以为独树一帜;看了这堂课我才发现,居然与王苏老师的讲座有如此多的异曲同工之处。不由得感叹知音难求,实属获益良多! 接下来,我们再看两段视频。这是王苏老师在不同的场景下朗诵同一篇作品。名家作品,在网上到处都是,但光看不想、或不会想是没用的,那叫“懒学”,看再多,可能连1%的长进都没有。必须思考,对比,尝试,不断修正,再尝试,再修正…才有所得。而且,看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和对比。通过对比,我们更容易学到东西。 第一段是电视节目中朗诵《那一声爹》。
下一段是在舞台上朗诵同一篇作品。注意舞台上的特点,角色感更强,人物形象更鲜明,动作和表情更加丰富,和电视前有非常明显的区别。
最后还可以思考一下,这一段如果是在话筒前呢?比如广播里或微信公众号里纯听,应该怎样表达呢?
|